心衰族群的 心臟復健及運動訓練

心衰族群的 心臟復健及運動訓練

發布時間: 2020/02/26 9:30:01
字型大小

心衰族群的心臟復健及運動訓練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復健部 莊泓叡醫師

心衰竭主要是因為心臟問題而無法打出足夠的血液,造成氧氣運送及利用之限制。當病情越來越嚴重,造成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供不應求,便會有運動不耐、喘及容易疲倦等症狀。本來日常能輕鬆地走路或爬樓梯,卻因此變成困難的任務;想從事的活動也變得力不從心,影響生活品質甚鉅。

 

何謂心臟復健?

心臟復健是一個整合性的計畫,包含了評估、衛教、戒菸、藥物控制、飲食建議、心理支持、運動訓練及追蹤管理,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活型態,能降低死亡及再住院率並提升生活品質。

 

為什麼要做運動?

 運動不耐及喘是心衰病友常見的症狀,往往還會因為害怕這些症狀而從此都不活動,久而久之,整體健康狀況變得更差。但是研究發現,經過適當的運動訓練,反而可以增進心肺及肌肉功能、改善心情、減少住院率並增進生活品質。因此在無禁忌症的狀況下,醫療指引建議心衰族群接受運動訓練。

 

心臟復健之流程

 

第一期復健 (住院中復健)

若因心衰急性惡化而住院,經治療後狀況逐漸穩定,醫師評估無禁忌症,便可即早開始住院中復健,此為第一期心臟復健。復健內容主要是以監控下的漸進式身體活動(如坐、站、走平路及爬樓梯)為主,目的為避免肌肉因躺床太久而萎縮失能,即早恢復心肺能力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,並減少住院天數。

第二期復健 (門診復健)

 出院之後若狀況穩定,病人便會被轉介至復健部門診接受第二期心臟復健。在此階段,除了風險、藥物及飲食控制之外,復健科醫師會安排合適的運動訓練計畫,計畫的第一步是要做完善的檢查及評估,風險分級,確認無運動訓練的禁忌症。

其中一項重要的檢查為運動心肺功能測驗:受試病人騎直立式腳踏車,除了氣體分析以外,同時會即時監控心跳、血壓、血氧、心電圖等,隨腳踏車阻力逐漸加大直到騎不下去或有其他的停止適應症為止。此項檢查有多重目的:

  (1)量測心肺能力,得知最大攝氧量(VO2peak)及其他重要之預後指標。

  (2)了解不同強度運動時的主觀症狀、血液動力學及心電圖的變化,藉此判定是否有循環衰竭、心肌缺血或嚴重心律不整等狀況。

  (3)藉此測驗結果訂定運動處方。

  (4)評估是否有其他的因素造成運動不耐及喘。。

做完運動心肺功能測驗,便能依運動處方在適合的運動強度及監控下,開始運動訓練,一周2-3次,總共36次。運動的類型分為有氧運動及阻力運動,若有呼吸肌無力的狀況,可加做呼吸肌訓練。在訓練的過程中會依心肺能力的進步而漸進式的增加運動時間、頻率或強度,以達最大增益。此階段的目的是增加心肺能力,增加肌力與肌耐力,熟悉運動中自身心跳血壓及主觀感覺的變化,並逐漸養成自我運動的習慣。

第三期復健 (維持期)

狀況穩定之病人,結束第二期復健後,將轉為第三期復健,此時期要養成規律的自我運動習慣及健康的生活型態,以持續保有心臟復健帶來的效益。

若有相關問題,請洽詢本院復健部門診。

< 返回最新消息列表